就业指导
整整30年前,我自己作为管培生加入了另一家银行,那家银行就在我发表演讲的那家银行以南不到100码的地方。在30年前的那个秋天,我也和现在坐在我面前的这些管培生一样,坐在下面恭恭敬敬地听着不同的人给我们做各种演讲。
但现在,作为站在台上发表演讲的人,我一直在回想当时的自己,然后,我意识到了一些奇怪的事。自我做管培生那时候以来,职场似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但实际上变化并没有那么彻底。就管培生而言,变化微乎其微。
不可否认,还是有一些变化的。在1981年摄于伦敦摩根担保(Morgan Guaranty)的一张照片上,有8位男士和1位女士——也就是我。我们都是白人,不是毕业于牛津就是毕业于剑桥。但几周前听我发表演讲的那群人里,女性占到半数,也有一些有色人种和非牛津剑桥毕业生。
技术手段也今非昔比。几周前我发表演讲的地方,我身后就有一幅投影幕,可演示PPT,但我并没有准备。下面坐着的听讲者,每个人手边都有一部手机或黑莓(BlackBerry)可以玩,以免听讲的时候无聊。而在1982年的时候,演讲人为我们展示的是活动挂图,我们在台下避免无聊的方法是互相传小纸条。我还记得,有位演讲人告诉我们,银行刚刚购买了一样神奇的东西:传真机。大家听了都很惊讶。
我的演讲是以午餐会的形式进行的。在上世纪80年代初,就连午餐会这种形式都是不可思议的。那个时候,午休就是午休:除非你要出去跟客户吃饭喝酒,否则你的午休时间就是一个小时整。就连午餐吃的东西也不一样了——1982年的时候,我甚至都不知道世界上还有硬面包圈(bagel)和咖喱角(samosa)这些异国食品。
时间方面也有很大变化。如今管培生的入职培训仅三周,而我们当年的入职培训持续了一整年:银行认为我们会在那里呆一辈子,因此没有必要急着结束这个教导新人的过程。如今则不一样,没有人指望这些小孩会呆得住——最新调查显示,聪明的年轻人永远都在找工作,他们在一个地方工作的平均时间只有28个月(这个时间倒是要比我在摩根担保呆的时间要长,不过我当年离开另有原因)。
女性的面孔不断增加、餐桌上异国食品越来越多、技术手段也不断更新,同时,员工忠诚度不断下降、饭碗越来越不牢靠、工作形式也越来越随意。尽管有所有这些变化,但只要一闭上眼睛,我依然能看到1982年时的自己,穿着那件傻得要命的水手服去上班——买它的时候我以为那就是银行家应该穿的衣服。
没有变化的部分才是最震撼人心的。几周前讲话时的氛围,与我记忆中当年的氛围一模一样:台下的年轻人既雄心勃勃又十分焦虑、既有心彼此一争高低又互相惺惺相惜。这种味道非常强烈,几乎可以闻到——那是即将启程的味道。
同样,坐在台下听我讲话的那些管培生,也在受到当初困扰过我们的那些事的困扰。人们觉得,Y世代(Generation Y)操心的应该都是我们当年无暇顾及的一些事情,比如希望自己的工作有意义,渴望寻找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点,为个人的持续发展而苦恼。